Nature文章-PTI影响ETI

CNS顶刊的文章,光看就很费劲,顶刊就是顶刊。

这是特殊的一段时间,答辩+拍照+聚餐+其他=毕业。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,总是不能收心好好学习,一篇Nature的文章看几天都看不完。研究生三年,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文献,都不成章法,就用这篇文章来总结一下自己看文献的思路和流程吧。

阅读顺序

我现在阅读文献的顺序基本是固定的,拿到文章先看标题,然后是摘要,要是看完摘要觉得有用的话再扫一眼图表,要是觉得都很OK,那就精读。精读的文献我会关注如下的内容:

每篇文献阅读完成呢我会关注如下的一些东西,包括文章内容有何不足之处、背景方面的积累、有什么新的研究方法、写作手法等。除此之外呢我还会关注文章中用到的软件、算法及特别吸引人的图表等。除了这些之外,文末的参考文献也是很值得关注的,从参考文献就能挖掘到不少东西。

如何get最新文献

现在对我来说就两个途径:微信公众号和Stork。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献会很及时,也会有关键的解读,文章质量也是结果筛选的;Stork推送的文献就很新,我通常是浏览标题,看到感兴趣的看看摘要,要是看了摘要还很OK的话就下载下来精读。

我是这样看文献的

下面就以Pattern-recognition receptors are required for NLR-mediated plant immunity为例,简单说说我的阅读过程。

这个文献的最初是从微信公众号看到的,毕竟是Nature上的文章,而且还是经典之作。

首先看标题,文章的标题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:NLR介导的植物免疫需要模式识别受体的参与。然后顺便扫一眼作者:

至少看到了几个植物免疫领域的杰出科学家:周俭民老师和何胜洋老师。(PS:有时候看看作者就知道往后应该多关注哪些研究者/研究机构)。

接下来是看摘要:

首先说了植物免疫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,然后阐述植物免疫由PTI和ETI两部分组成,紧接着就说PTI和ETI是由什么诱导激发的,最后引用文献说明PTI和ETI的激发机制和信号级联途径是不一样的。在说完这些背景后,就开始阐述研究结果,最后下结论:这个研究结果有什么用。

既然是精读的文章,那就从前言开始吧(PS:每个研究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,如果是跳跃阅读,那很可能无法把整个故事线串起来。)。

PRRs是具有胞外配体结合阈的类受体激酶和蛋白(RLKs和RLPs)。PRRs能够感知多类微生物保守的分子模式。与PRRs相反的是,NLRs(主要)是胞内的蛋白,能够识别病原物释放进入细胞内的效应子。这些NLRs可以根据其N端结构阈分成CC型、TIR型及CC$_R$型。PRRs和NLRs信号激发的下游细胞响应大部分是重叠的,如防御相关基因表达、ROS产生及胼胝质沉积等。但是呢细胞表面和内部感知系统之间潜在的信号合作机制还不清楚。

顶刊的前言是真的短。从前言部分就能看出这个研究要解决的就是PTI和ETI之间的关系。

选用拟南芥-丁香假单胞菌互作系统为整个研究的研究系统。

先是选用一个无毒且能够激发野生型植株发生ETI的菌株DC3000(avrRpt2)。但是用这个菌侵染两个PRR/共受体突变体植株(不能有效识别细菌相关的分子模式)时,并没有激发有效的ETI(下图a)。这个图a怎么看呢?横坐标表示的是不同的植株,第一个是野生型,另外两个是突变体,不同颜色表示的是不同菌株。可以看出DC3000(avrRpt2)激发寄主的ETI后,侵染部位的菌量显著减少。但是在突变体中,DC3000(avrRpt2)侵染后侵染部位的菌量比野生型多很多。虽然和DC3000侵染后形成的菌量有显著差异,但是比野生型多很多。从这个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呢?是“PRR/共受体调控ETI”还是“PRR/共受体参与ETI”呢?似乎还只能说PRR/共受体可能参与了ETI。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结果,还做了更多的处理(下图b)。ETI期间的超敏反应会导致寄主细胞的快速死亡。从表型(下图c)可以看到的是,在野生型植株中,DC3000(avrRpt2)侵染后几乎所有的叶片都“塌陷”(tissue collapse)了;但是两个突变体植株的叶片的“塌陷”情况缓解了很多。

那上面这些结果是想要表达什么呢?其实就是想说PRR/共受体影响ETI。到这里下一步该怎么办呢?是不是应该拿到更多更细的数据说明PRR/共受体确实影响了ETI呢?DC3000是研究拟南芥-细菌互作的模式菌株,研究其激发拟南芥ETI的机制。单是之前的研究发现野生型DC3000体内的36个效应子基因的效应子会干扰拟南芥的PTI和ETI。那就需要找一个完美的菌,也就是找个只能激发PTI和只能激发ETI的菌。选用的菌是D36E,这个菌没有DC3000的36个效应子基因,也没有冠菌素生物合成基因,只能激发寄主的PTI响应;而D36E(avrRpt2)只能合成分泌一个效应子AvrRpt2,不但能激发PTI,还能激发ETI。D36E毒性比DC3000若很多,但是D36E(avrRpt2)还是能显著地激发ETI(最左边的两个柱子)。但是在两个突变体中,D36E(avrRpt2)释放的效应子AvrRpt2激发的ETI几乎检测不到。其实这也再次说明当寄主没有PRR/共受体的时候,效应子激发的ETI是很弱的。

PTI和ETI过程都会有大量ROS生成,ROS可以直接杀菌,也能作为信号物质激发下游更多的免疫响应。植物病原互作基本都会选择ROS作指标。这个研究也对ROS进行检测了。使用的植物材料很特殊,是Dex:avrRpt2,这个是啥意思呢?表示的是avrRpt2这个基因的表达会被一个由地塞米松诱导的启动子驱动表达,也就是说地塞米松能够诱导avrRpt2这个基因表达,从而激发ETI。用不同的激发子处理拟南芥叶片。从下图c可以看到的是flg22和flg22+地塞米松都能能够有效地激发ROS的生成,大概在35min的时候达到第一个峰值。地塞米松单独激发的情况下,第一个时间段并没有出现ROS峰值。flg22单独诱导的时候会出现第二个峰至,但是明显比flg+22激发的ROS少。这表明flg22激发的ROS(PTI$^{ROS}$)是在35min内生成的。flg22+地塞米松诱导生成的ROS简写为ETI$^{ROS}$。ETI$^{ROS}$大概在处理后2-3h发生,并且持续较长时间。比较有趣的是,单独地塞米松诱导激发的时候第二阶段产生的ROS很少,还没有 flg22激发的PTI在第二阶段产生的ROS多,但是flg22+地塞米松联合处理后,第二阶段产生的ROS超级多。那flg22+地塞米松诱导激发的ROS是不是被flg22激发的PTI的信号影响了呢?

为了解决上述这个疑问,作者先用flg22+地塞米松处理叶片,然后在第35分钟的时候用双蒸水洗掉溶液中的是flg22和地塞米松,然后再分别加入双蒸水、flg22、地塞米松及flg22+地塞米松。在第二阶段,双蒸水处理和地塞米松处理长生的ROS的量及持续时间差不多,这说明当flg22被冲洗掉以后。但是单独flg22激发的ROS和flg22+地塞米松激发的ROS的量及持续时间类似。这个结果表明ETI$^{ROS}$的产生需要flg22的加入才能完成。

除此之外,还利用突变体进行验证。在bbc突变体(没有PRR/共受体)中,flg22在第一阶段并没有激发ROS的爆发,而且也几乎没有ETI$^{ROS}$生成。

上述这些结果要说明啥呢?主要就是说明ETI$^{ROS}$的生成需要PRR/共受体的参与。为什么呢?我的理解是,如果ETI$^{ROS}$的生成不需要PRR/共受体的参与,那地塞米松单独的诱导就应该能够激发ETI$^{ROS}$的生成,但是呢并没有;反而flg22+地塞米松共同诱导时,ETI$^{ROS}$才大量生成爆发。

从上面这些结果,我能感受到的是,为了说明白一个现象,应该从多方面入手。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,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突变体材料,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材料。另外呢,不仅仅要从表型入手,还要从一定的衡量指标入手,比如ROS的爆发这个指标。

似乎,到这里就卡住了。要是我,到这里就完全卡住了。作者下一步是去探究PTI、ETI相关的ROS在胞内爆发的位置是不是同一个位置。

用荧光染料H$_2$DCFDA进行染色。发现D36E(avrRpt2)在侵染野生型植株5h后,在质外体空间有大量的ROS,在两个突变体中ROS的量都很少。这个结果就这样一句话。然后阐述的是两类酶:NADPH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。这类个酶有啥用呢?这两类酶参与了病原相关质外体ROS生成。然后呢是探究这两类酶中的哪一类和ETI$^{ROS}$的生成相关。

怎么验证呢?那当然是使用化学抑制剂。选用的化学抑制剂是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(二苯基碘),过氧化物酶抑制剂SHAM(水杨基氧肟酸)和叠氮化钠($NaN_3$)。从下图a看可以看出的是,DPI处理后第二阶段ROS的爆发显著减少,几乎没有。

为了进一步确认DPI抑制了第二阶段ROS的爆发,在前处理的第40分钟加入这三个抑制剂。为什么要选择第40分钟呢?因为这个时间点刚好在PTI$^{ROS}$之后,在ETI$^{ROS}$之前。同样只有DPI处理后第二阶段的ROS爆发才被明显抑制。这两个结果就说明ETI$^{ROS}$是由NADPH氧化酶介导的。

NADPH氧化酶不止一种,那研究哪种呢?在这个研究中选择的是RESPIRATORY BURST OXIDASE HOMOLOGUE D(RBOHD,呼吸爆发氧化酶同系物D)。D36E(avrRpt2)能够引起野生型植株质外体空间大量的ROS爆发,但是在rbohd突变体植株中几乎没有ROS的爆发。作者再找个地方的结论是RBOHD是连接PTI和ETI的关键分子节点。

先梳理下前面的思路和流程。先是通过比较细菌的量发现ETI成功激活需要PRR/核心受体的参与。再用只能激发PTI的菌D36E和能够激发PTI+ETI的菌D36E(avrRpt2),以野生型和突变体(没有PRR/共受体)为寄主材料,进一步探究细菌的菌量,在再一次验证的基础上又对ROS进行衡量,在确定ETI$^{ROS}$的爆发需要PTI信号参与后,再对影响ETI$^{ROS}$的酶进行探究(PS:个人觉得从这里开始就是机制探究了,前面的都属于“表型”确证)。探究的方法是通过使用化学抑制剂。通过化学抑制剂发现NADPH氧化酶是影响的ETI$^{ROS}$的关键酶,NADPH酶不止一个,那先哪个呢?作者选的是RBOHD这个酶(我猜他们做了很多酶,发现这个还好,就选这个进行后续的验证)。

既然发现RBOHD是连接PTI和ETI的关键节点,那就应该对RBOHD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。管它呢,转录组先安排上😂。从转录组(下图d)可以看到的是,野生型植株在被D36E和D36E(avrRpt2)侵染后,RBOHD的表达量都比CK的提高了,但是呢D36E(avrRpt2)侵染后RBOHD表达量更高。我们可以看到的是,在突变体bbc中,D36E几乎没有诱导RBOHD的表达,但是D36E(avrRpt2)侵染后,bbc这个突变体中RBOHD的表达量显著增强。这个地方就有点奇怪了。按理说在野生型植株中,D36E(avrRpt2)能够激发PTI+ETI,RBOHD的表达量确实会很高。但是在bbc突变体植株中,是没有PRR/共受体的,也就是没有PTI的发生的,但是RBOHD的表达量却比野生型的还高。作者从这个地方看出来的是在ETI过程中,PRR信号会导致RBOHD出现翻译后调控(修饰)。到这个地方这个结果就没有更多的解释了。下一步作者谈到的是ROS产生的过程中CPKs和BIK1等激酶会参与磷酸化RBOHD(PS:我觉得,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方式有很多种,磷酸化是最常见的,因此关注磷酸化)。

下一步呢就对这两个激酶的功能进行验证,看看是谁在磷酸化RBOHD,从而影响ROS的合成。还是利用突变体进行染色,发现在突变体bik1中,ROS的生成明显减少,但是在cpk的突变体中ROS的生成和野生型差不多(下图)。

在确定是BIK1在起作用后,就去看看在PTI和ETI的过程中,RBOHD磷酸化水平是不是有差异(下图)。可以看到的是,在野生型植株中,单独的地塞米松能够引起RNOHD轻微的磷酸化,flg22+地塞米松会引起RBOHD更强烈的磷酸化。但是在bbc突变体中没有观察到磷酸化。这也就说明PTI信号对RBOHD的磷酸化是重要的。bbc突变体没有PRR/共受体,那也就不能产生PTI信号,没有PTI信号刺激,没有发生磷酸化,那也就是说PTI信号影响RBOHD的磷酸化。如果RBOHD的磷酸化不需要PTI信号,那在bbc突变体中,地塞米松或者flg22+地塞米松处理下应该能够看到RBOHD的磷酸化。这个结果再次说明ETI过程中RBOHD磷酸化的发生需要PRR/共受体的参与才能完成。

除此之外呢,还发现RBOHD的磷酸化需要BIK1的参与才能完成(下图)。

从上面这几个结果得到一个结论:PTI和ETI都在影响RBOHD生成ROS,其中NLR信号影响了RBOHD的丰度,PRR-BIK1信号影响了RBOHD的全活性。其实也就是ETI信号影响RBOHD的多少,而PTI信号+ETI信号则影响着RBOHD的功能。

RBOHD的激活需要PTI信号,而且在ETI期间,RBOHD的表达有限制的提高,这是不是意味着ETI不仅仅选择PTI通路中的某些成分作为其机制,还选择RBOHD作为其机制呢?说简单点就是ETI的过程中是不是PTI成分和RBOHD都参与了呢?

怎么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呢?还是转录组!

从上图c可以看到的是,在D36E(avrRpt2)侵染后3小时,就已经有大量的基因的转录表达发生了变化。怎么看呢?D36E侵染后3小时,只有3820个基因发生变化;D36E(avrRpt2)侵染后3小时,有7967个基因发生变化。这也就说明3个小时内,c的效应子AvrRpt2就能够进入信号内激发ETI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管是在野生型还是突变体中,D36E(avrRpt2)侵染后,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类似(下图d最右边)。这个就很奇怪了啊,在bbc突变体中,按理说是没有PTI响应的,只有ETI,那PTI相关的那部分基因的表达就应该有表现出差异,但是并没有,反而是和ETI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模式类似。这说明啥呢?这表明ETI在被激发后,能够重新影响PTI相关基因的全局表达。水杨酸、茉莉酸及乙烯相关的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也类似(下图e-g)。

在这些差异基因中,从bbc这个突变体被D36E(avrRpt2)侵染后有272个差异基因。其中一些WRKY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,还有一个基因—FRK1(flg22激发的PTI过程中冠菌素的marker基因)的表达也下调(下图)了。这个结果能说明啥呢?说明WRKY-FRK1是免疫系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。

从转录组的数据中他们还发现BIK1影响了WRKY22WRKY29等相关基因的表达(下图)。这说明了啥呢?说明BIK1是ETI$^{ROS}$爆发的一个整合点,也是ETI过程中表达的一个基因集。

再进一步对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发现ETI确实增强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(下图)。

似乎还不够😂。进一步对PTI信号西瓜基因进行分析。发现D36E能够诱导PTI相关基因的表达轻微上调(下图),但D36E(avrRpt2)的诱导效应更强。也就是说这些本来是和PTI相关的基因,却受到ETI的诱导调控(这就是另外一篇文章了😁)。

不仅仅是对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比较,还对蛋白水平进行了比较:

总的来说就是PTI信号能够很快地诱导PTI相关基因的表达。

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就是这些了。

一句话总结

有效的ETI激发需要PRR及其共受体的参与才能完成。

阅读收获

阅读文献必须要有收获才行,不然就白读了。我精读晚这篇文献,有如下这些收获:

  • 完善对植物免疫系统的认识;
  • 对突变体有了新认识,随着技术的发展,完全可以获得特定需求的突变体,尤其是地塞米松诱导ETI这个突变体,实在是太赞了,和flg22一样让我好奇;
  • 数据分析思路,包括生物学数据和转录组数据等等的分析,要从图中看到更多的信息,而不是简单的“谁高谁低,有没有差异”。

阅读顶刊就是很累,需要不断查阅资料,下面这些是我在看这个文献时查阅的资料,还不包括浏览器浏览的。阅读顶刊是挑战,也是对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梳理。


💌lixiang117423@foxmail.com
💌lixiang117423@gmail.com


Nature文章-PTI影响ETI
https://lixiang117423.github.io/article/ptiandeti/
作者
小蓝哥
发布于
2021年11月25日
许可协议